首頁  »  學院新聞  »  新聞動態
院長杜鋼建教授出席非遺傳承與文旅創新研討會
2025-05-08   院长办公室   

2025年5月7日上午,一場聚焦非遺傳承與文旅創新的精彩研討活動在清蘭陶編文化有限公司熱烈舉行。香港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世界智慧科學院常務院長杜鋼建應邀出席,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嘉賓還有廣東清香溢源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農旅青年阿斌》負責人阮崇斌,清蘭陶編負責人、曉藝麻編書院院長陳曉懿,今日頭條(清遠)區域負責人、青果傳媒總經理周輝林等,所有嘉賓齊聚一堂,以「麻編×陶藝」為獨特視角,深入探討非遺技藝與文旅產業融合的創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挖掘新的發展動能。
非遺技藝:從傳統手藝到產業新生
在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技藝的價值已超越文化符號範疇,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力量。阮崇斌以寧夏麻編和河南花樹凹陶藝村為例,生動闡述了非遺如何成功實現從傳統手藝到產業的轉變。
河南花樹凹村經藝術家郭愛和改造,用9999口陶缸打造藝術景觀,廢棄老屋變身為三彩藝術展館,吸引超10萬人次遊客,村民通過民宿經營和手作體驗實現收入翻倍。重慶榮昌西山雨陶坊的90後夫婦管永雙、李雲杉創新「植物灰釉」技法,帶動周邊形成陶藝研學、夏布紮染的文旅集群,年接待遊客超10萬。
杜鋼建院長強調,非遺產業化要堅持「守正創新」,守住傳統技藝根基,借助設計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跨界融合:麻編與陶藝的創新探索
阮崇斌指出,麻編與陶藝雖屬不同非遺門類,但在文旅場景中有廣闊融合空間,可從以下三個維度推進:
空間場景共創:借鑒雲南碗窯村「七彩陶瓷文化園」模式,將麻編元素融入陶藝景觀,如用麻繩編織裝飾陶藝裝置,在陶藝體驗區增設麻編工坊,打造「手作 + 觀光」沈浸式體驗空間。融合河南花樹凹的「缸圈路」與寧夏麻編的「大地藝術」,打造「麻編與陶藝共生」的生態藝術村落,吸引攝影、寫生群體。
產品研發聯動:利用麻編與陶藝材質互補性,將麻編作為陶器包裝、裝飾或功能性配件,如製作麻繩提手提升產品附加值。雲南潦滸陶通過直播銷售「麻編陶罐」套裝,單日銷售額破萬元。開發包含微型麻編與陶藝小件的「非遺盲盒」,融入敦煌壁畫、賀蘭山巖畫等地域文化IP,滿足年輕消費者收藏需求。
研學課程設計:參考寧夏「非遺 + 研學」模式,設計「一日匠人」課程,上午體驗麻編編織,下午學習陶器拉坯,形成完整非遺技藝學習鏈條。引入科技元素,如利用VR還原古法燒陶場景,通過AI設計麻編圖案,增強課程互動性與傳播力。
未來方向:構建協同發展的非遺生態圈
杜鋼建院長從學術與產業角度指出,非遺文旅可持續發展需「政府 - 企業 - 傳承人 - 社區」協同合作的生態體系。政府可參考天水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施意見》,設立非遺專項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旅項目開發。培育「非遺傳承人 + 設計師 + 電商運營」跨界團隊,如雲南碗窯村借助高校資源推動傳統陶器向高端藝術品轉型,實現年產值突破700萬元。借助短視頻與直播經濟,打造「非遺網紅村」,如曲靖潦滸陶通過20多個直播間將千年古陶銷往各地,帶動2000余人就業。
陳曉懿表示,作為清蘭陶編負責人與曉藝麻編書院院長,將致力於麻編技藝傳承創新,積極參與麻編與陶藝跨界融合,發揮技術與資源優勢,期望各方加強合作,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非遺文旅品牌。
阮崇斌提出,未來文旅設計應突破「單點突破」思維,轉向「全域融合」新模式,如將麻編工坊與陶藝村串聯成主題旅遊線路,配套民宿、農創市集,形成「非遺走廊」。
周輝林從媒體傳播角度分享見解,今日頭條(清遠)與青果傳媒將發揮平臺優勢,通過精準內容推送和多元化傳播形式,助力非遺與文旅融合項目獲得廣泛關註,利用短視頻、直播展示麻編與陶藝魅力,通過大數據分析受眾需求,為項目推廣優化提供支持。
此次在清蘭陶編文化有限公司的深度對話,為非遺與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路。各方堅信,通過創新激活傳統、跨界打破邊界,非遺技藝將成為驅動地方經濟發展與文化自信提升的雙引擎,有望開創中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範式。